隨著寶寶的年齡增長,開始對周遭的人產生鮮明的印象。這時候寶寶開始變得容易敏感不安,對寶寶來說媽媽就是他的一切,一旦媽媽離開就好像要與自己的生命分離一樣開始哭鬧。
如何用正確的態度與方式陪伴孩子度過這個敏感時期,讓他覺得有人支持、愛護著他。這也是奠定寶寶未來人格與社交發展的重要階段。
分離焦慮與分離焦慮症一樣嗎?
首先要知道分離焦慮和分離焦慮症是不同的!分離焦慮是寶寶在與親近的人分離時,所產生的焦慮與不安反應,也會因為每個寶寶的個性不同,不安反應的程度有所差異,有些寶寶會有明顯的反應,有些則不會。如果寶寶除了哭鬧以外,還出現以下反應,要帶孩子去醫院請專業醫師診斷,是否罹患分離焦慮症:
1. 當離開家裡或與父母親分開時,一再出現痛苦沒有改善。
2. 當與父母分離時,會一直抱怨身體不舒服(例如頭痛、胃痛、嘔吐)。
3. 因為害怕父母親不在身邊,以致於不敢睡覺。
4. 反覆做有關分離的惡夢。
5. 焦慮帶來很大的痛苦,或嚴重影響到日常作息。
寶寶什麼時候會有分離焦慮?
分離焦慮會發生在嬰幼兒時期,或是兒童期需要上學的時候。寶寶在6、7個月開始會開始對照顧者產生依賴心理,並且會開始分辨誰是和他親近的人,誰是陌生人。與主要照顧者建立「依附關係」,也就是把媽媽當做「安全堡壘」,以媽媽為中心而敢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,當感受到威脅、害怕或受挫,就會退回到媽媽身邊。當媽媽離開時就會焦慮哀傷,但媽媽回來時則會露出欣喜,並尋求與媽媽身體上的接觸。這樣的「依附關系」一歲時會達到高峰,一直到1.5 ~ 2歲左右。
心裡學研究指出,依附關系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社交及情緒發展,因此擁有「安全型依附關系」的寶寶長大後通常會比較開心、合作、容易相信別人,且於不同階段均表現出優越的社交能力唷!
怎麼面對孩子分離焦慮?
分離焦慮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現象,隨著隨著寶寶的成長,大人處理的方式也要不同。
小編針對不同年紀的寶寶整理出,解決分離焦慮最佳處理方式:
0~2歲的寶寶
方法一:利用擁抱滿足感官發展,穩定情緒
「依附關係」是需要寶寶與媽媽有很好的主動互動過程的,若寶寶感到焦慮受挫或不舒服,自然就會想要依附媽媽,幾次後若孩子發現媽媽總是可以有很好的回應,有了安全感,自然會更有信心自己去面對這樣的威脅
例如環境中有不熟悉的人,也能離開媽媽去探索。快速學會辨識陌生人的表情以及動作,是在跟自己玩,而非侵犯。
方法二:先示範,讓寶寶模仿媽媽的探索行為
媽媽就像是安全的堡壘,孩子因為信任媽媽所以會想要模仿媽媽,所以到了較不熟悉的環境,請媽媽都先陪伴並示範,減少「你快去啊!你快自己試試看!」的語言,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後,自己離開媽媽去向外探索環境。
如此有安全依附的寶寶只要留意到媽媽還在附近,他就能慢慢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,甚至與人親近,這樣就算媽媽有家事要做,在看得到媽媽的情況下,寶寶也能自己先玩一會兒的。
方法三:預告減緩寶寶焦慮程度
對孩子而言,陌生的環境、人事物都是威脅,需要去認識、了解、適應,因此如果媽咪能在事先就告訴孩子,甚至利用照片讓孩子先稍微熟悉,到時候孩子在那樣的環境時會適應的更快唷!
平時也可以利用繪本讓孩子認識不同的世界,了解環境中的變化,也是有很大的幫助。
方法四:從觸覺發展穩定情緒
觸覺刷,是寶寶情緒調節的好幫手。0〜3歲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非常重要,各項感官處理能力優越的孩子,發展一定又快又好!
觸覺刷之所以能有效的穩定寶寶情緒、減緩寶寶焦慮的程度,是因為大腦處理情緒的區域,與處理觸覺發展的區域,有高度的相關,因此新手爸媽如果遇到寶寶分離焦慮情形較嚴重,平時也很容易哭鬧,情緒穩定度很差的孩子,就可以試試嬰幼兒觸覺刷,透過正確的按摩,讓孩子不再敏感。
2歲以上的幼兒
方法一:發展一套固定的「分離」儀式,讓孩子習慣
分離儀式可以是很簡單的揮手再見或是goodbye kiss,除了轉移注意力外,重點在於每次分離的儀式相同,孩子會感到安心,因為孩子會更快連結到用這個儀式,之後媽媽總是會再回來。
方法二:從短距離及短時間開始練習分離
媽媽其實可以從孩子熟習的環境中,短距離、短時間和孩子練習分開,例如廚房和客廳的距離,清楚告知孩子媽媽要去廚房洗碗,一下就過來,讓孩子知道分開會再回來。
這種看得到的分離,孩子很可能會哭得讓媽媽自己受不了,媽媽可以利用數數或唱歌讓孩子了解分開多久媽媽就會回來!如此這段時間孩子的哭泣會減低的。
方法三:盡量將分離的時間訂在小睡後或吃飽飯後
生理狀態如孩子在累了或肚子餓時,或前一天睡得不好,都會讓分離的焦慮更加嚴重。所以,適當的訓練,也要選到適合的時間。
解決分離焦慮3大錯誤方式
一、親喂的媽媽請繼續,絕對不是母奶的錯!
有非常多的研究發現,如果能親喂母乳,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,是一件非常好的事;到目前沒有任何研究發現,親喂母乳,跟寶寶時期的黏人有關系。黏人的行為,一般被指出跟年紀有關,跟氣質偏向敏感有關。
二、減少對孩子的負面語言!
媽媽對孩子的負面語言只會令孩子更感焦慮,賴在媽媽身上的時間更久,旁人的負面語言,冷言冷語,也會令孩子更不願離開媽媽去探索環境,因為他認為環境中充滿威脅,也更不喜歡這個人(就像我小兒子就明顯,不愛正視,說他害羞及黏人的阿姨),這樣的環境及路人甲,只會讓本來就快抓狂的媽咪更加辛苦唷!
三、不要偷偷離開,要跟孩子說再見!
要離開就離開的乾脆點,清楚地告訴寶寶你要離開了,寶寶完成哪些活動後你就會回來,然後就和寶寶說掰掰,別在那邊十八相送,否則孩子只會更長時間處於焦慮,也覺得氣氛詭異,是不是你不會再回來?因此媽媽自己要淡定面對,才能將情緒感染給孩子。
你越要強迫跟寶寶分開,越刻意訓練,孩子體內的緊張焦慮的激素會升高,被安撫下來的時間也會變長。研究發現,白天抱孩子或親喂母奶的次數,如果被刻意降低,晚上孩子哭鬧,來討媽媽安撫的頻率,會升高得非常明顯,最後搞的大家都不用睡覺了。越不抱孩子,越要刻意訓練,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越嚴重!孩子就是要討到足夠的安全感,才能發展其他的能力。
留言